广州医院有否出现过横纹肌溶解症之类的“哈夫病”?昨天,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广州多家医院,得到的答案是:“哈夫病”在广州并不是罕见病。记者发现,受调查的医院几乎都收治过这类病患者,除了少数病人疑由食用小龙虾等淡水鱼虾引起外,九成为受外伤后所致。此外,也有一些病人是因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引发“哈夫病”。
9月7日傍晚,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多例因食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症事件调查结果,专家初步确定为Haff(哈夫)病。广州“哈夫病”九成由外伤引发,专家称,“哈夫病”在广州并不罕见,但吃鱼虾等水产品致病比较少见。
喝酒后也会出现“哈夫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重症医学科杨春华主任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虽然患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的病人并不多,但也并非如一些媒体所说的“罕见”。杨春华从医十几年,在广州多家综合性三甲医院都曾接触过此类病人,多数病人都是在受外伤后发病的。“治疗起来也并不复杂,通常就是血液清洗,即血透”。
武警医院ICU主任刘朝辉介绍,他们医院也时有收治这类病人。他解释说,横纹肌溶解征主要是指因肌细胞遭到破坏(产生毒性物质)或肾功能受到损害的一种疾病,俗称肌肉溶解症。在重症监护科是比较常见的病症。在他接诊的病人中,大部分病人会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疲劳等症状。这些病人中,有的是因剧烈运动引起,有的则是因缺血、癫痫发作、过量服用药物所引起。曾有一位19岁战士,因发热、双下肢肌肉疼痛入院检查,被诊断为“哈夫病”。该患者1个小时前参加5公里越野训练中出现胸闷、头晕,在战友协助下跑完全程后即昏倒。
刘朝辉介绍,因剧烈运动后引起的哈夫病,有的人在喝水后会逐渐好转;而在中暑、地震、肌肉受压、车祸创伤后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许多并不典型而不容易发现,有的患者会很快就好了,个别比较严重的需要抢救。临床常见的病人中,喝酒后出现病症的病人也比较普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内科两年前曾对20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进行病因、病理剖析,但未有明确指向患病与食用小龙虾有关。也有医院曾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病人,疑因服用左氧氟沙星后所致。
广州军区总医院相关报告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过中风、中毒及感染等非创伤病因所致的横纹肌溶解症。
吃水产致病与患者体质有关
广东省疾控中心有关专家昨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近些年广东从未接到因吃鱼虾引起的哈夫病的上报病例。广东人经常吃鱼和虾为何少见感染过此病?专家解释说,就像有时偶尔会有吃深海石斑鱼中毒的病例,平时吃这种鱼不会中毒,导致中毒是由于在特定的时期石斑鱼的食物链发生了变化。这次哈夫病也是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小龙虾的食物链发生变化导致。
珠三角居民喜欢吃淡水水产,因此引发的“哈夫病”会不会在广州或珠三角地区出现过?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吴锡信告诉记者,他在珠海和广州从医的10年内,接诊因吃水产而导致该病的病患不超过3例。“我只在珠海接诊过,他们的病史比较明显,分别吃过海鱼、海虾而出现肌肉酸痛等症状。在广州从未遇到过。”他认为,患者发病与水产品吃多吃少无关,而是关乎患者体质,易感体质的人士吃水产品的患病风险比一般人高。
■链接
哈夫病,即Haff病,又名“泻湖病”,英文全名叫HaffDisease。多为患者食用水产品24小时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在美国称为“泻湖病”。1924年,该病在当时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柯尼斯堡地区被首次发现,估计跟吃了泻湖中的鱼有关系,因此部分地区也称其为“泻湖病”。
在1924年首次发现病例后十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在不同地区由不同鱼类产生。但1940年以后,此病就突然消失了,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从1934年至今,类似Haff病的描述还出现在瑞典和原苏联。2000年美国的Buchholz总结了6例进食水牛鱼导致的Haff病。
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区相继出现进食蝲蛄引起的Haff病患者。2010年南京地区发现的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溶解综合征患者,被医学专家确认为Haff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