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的乌云重压之下,中国经济能否成为世界的一抹亮色?“强心针”式的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推出以后,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国“两会”上,四万亿究竟该如何花,怎样才能花得明白科学,成了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焦点。
那么,代表委员们对4万亿的关注和期待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应投向重点建设领域
4万亿,如此巨大的数字,该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委员们见仁见智,但他们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那就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作为委员,我希望这些钱要用到点子上,主要用来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政协常委卢晓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除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外,在促进消费方面,也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4万亿是非常大额的投资,都是纳税人的钱,在短时间用这么多的钱,一定要用得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全国信用提案第一人”童石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4万亿投资应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因为这些企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当然,同时也应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
全国人大代表、白城市市长杨亚杰表示,“国家提出用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我建议更多应该投向环保生态领域”。杨亚杰提出,过去投资多属于工业,对于基础设施特别是环保方面投资欠账较多,应借此机遇把欠账补上。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分析,目前来看,4万亿主要投向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之下,对急需投入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直接关系民生的投入还是有限的。为此,他建议,4万亿中应该有一部分针对大学生就业,同时从外汇储备中拿出一部分来,以补充出国留学基金,加大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的力度,另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面临的问题引人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农村问题专家张晓山认为,中央为保经济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方向成为一个关键节点。“我们是否能为这2000余万回乡、失业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张晓山认为,农村许多改善农民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中小型工程或能担当重任。
可请专业服务机构介入
如何科学使用4万亿,代表委员们就资金的监管使用提出了不少好建议。
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委员杨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作为政协委员,4万亿肯定是非常关心的内容。4万亿用在什么地方,发挥的作用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如何来评估,资金的分配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和清廉的原则,如何监督实行,也是我非常关心的。”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是中国著名统计教育家与经济计量学家。针对国内不少民众呼吁公开4万亿元资金流向的建议,贺铿表示,能把方案公之于众,按照公布的情况实施,比大多数老百姓不知道,总归要好一些。行政监督很重要,增加百姓的监督,尤其是网络监督,还是有必要的。
全国政协常委卢晓钟认为,在项目方面,要请专家们来做事先评估,评估后达到最大化的结果。评估之后,项目执行当中要加强监管,看资金使用的效果。最后,还要进行审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评估,因为如果把希望放在事后监管上的话,“资金已经用出去了,即使有问题,也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澳利达医药集团董事长周有财则强调要有跟踪机制,“4万亿是否能够用到关键地方,进而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应有的作用,跟踪机制非常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国俊提出的建议颇有专业性——花好四万亿,政府应该让专业服务介入,可以增加投资的科学性、合理性、透明度。他指出,4万亿不是小数目,关注4万亿花在什么地方,花的效果怎么样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他分析指出,专业服务机构,比如说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是咨询公司,介入主要有几个好处:第一可以做可行性分析,看这个项目到底是不是可行的,通过分析,看看是不是应该发展这种产业,这个产业应该放到什么地方,在区域经济布局方面,是放到东部还是放到西部,另外在项目收入方面也有一个可行性分析。第二步,在有了这个可行性分析之后,再看需要多少投资规模。第三,有了投资规模,通过专业机构审计,可以监督项目的投资有效性,减少浪费,“我相信通过中介结构介入可以增加投资的科学性、合理性。而且我觉得通过中介机构的介入,也可以提高项目的透明性,通过一些审计报告,我相信公信力也会得到很大认可。会打消广大老百姓心里的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