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麻辣小龙虾”成了风靡全国的一道名菜,有的城市甚至还出现了小龙虾一条街。坐在沿街一字摆开的大排档,边喝着啤酒边啃“麻小”,是炎热夏天的一种享受。伴随着小龙虾风靡的,是一些关于它的谣言。其他名菜都没有享受这种待遇,不知是不是小龙虾恐怖的外形引起的联想。
一种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说法据称来自日军解密档案,说的是中国过去并不出产小龙虾,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因为要处理大量的尸体,才从日本引进小龙虾,担任起水体清洁的工作,“靠着疯狂摄食中国人未火化完全的尸体在中国大陆生存了下来”,听上去令人恶心和愤慨。
小龙虾(中文学名克氏原螯虾)是一种淡水螯虾,的确不是中国原产。它原产北美洲,在1918年作为牛蛙的饵料由美国引进日本,在1929年又由日本移植到中国南京地区。此时日本还未发动侵华战争,引进小龙虾当然不是用来处理尸体,而是作为食物、鱼饵引进的。
小龙虾的生命力非常顽强,靠水中腐败的植物和小动物为食,食性广,在多种水生环境中都能生存,甚至在比较肮脏、受到污染的环境中也能存活下来。于是网上有传言称,环境越脏、污染越严重,小龙虾活得越好,因此小龙虾体内富集了农药、重金属等各种环境污染物,国外用小龙虾来处理城市污水,是不吃的,只有中国人才傻乎乎地大吃特吃云云。
小龙虾的确对环境污染的耐受能力比较强,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它喜欢污染物、善于富集环境毒素。恰恰相反,很可能正是因为它不容易富集环境毒素,有一套“排毒”机制,才能在受污染的环境中生存。国内研究人员的检测发现,小龙虾肉体内虽然含有多种重金属,但是含量都低于国家标准,而且大部分重金属集中在小龙虾的外壳、鳃和内脏,肉中的含量很低。如果只吃小龙虾的肉,避免吃其内脏(包括很多人喜欢吃的虾黄),就可以大大减少重金属的摄入。
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才敢吃小龙虾。非洲、欧洲、美洲各国都吃。其中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小龙虾产地和消费地,在当地是一个年产值上亿美元的产业。1987年的统计称,世界90%的小龙虾产自路易斯安那州,其中70%在本地消费。当时中国还没开始流行吃小龙虾,近年来小龙虾的世界格局不知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过,中国产的小龙虾相当一部分也是出口的,出口量大到要被美国课征反倾销关税。
这些网络传言似乎对小龙虾的风靡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自7月份以来从南京传出有些人在吃了小龙虾后出现肌肉溶解(医学上称“横纹肌溶解症”),才让许多人吓得不敢再吃“麻小”。最初的报道怀疑是因为商贩用“洗虾粉”清洗小龙虾,而“洗虾粉”含有有毒成分所致。有报道称“洗虾粉”的主要成分是草酸,草酸是一种强酸,酸性是醋酸的1万倍,摄入体内能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云云。
草酸的化学性状并不稳定,在189.5摄氏度时就发生分解,耐不了“麻小”爆炒的高温。不少食物中都天然含有少量的草酸,少量的草酸进入体内并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危害。如果小龙虾外壳还残留着高含量的草酸的话,手、嘴的皮肤、黏膜会被腐蚀,将难以入口。
如果不是“洗虾粉”作祟,而是小龙虾本身的问题的话,你可能会想到,在其他大量消费小龙虾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路易斯安那州,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形呢?有的,在2001年4月,路易斯安那州有9人在同一个地方吃了小龙虾后不久,患了横纹肌溶解症。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横纹肌溶解症,例如激烈运动、酗酒、吸毒、服用了某些药物、蜂叮蛇咬、患某些传染病等。但这些因素都被排除了。重金属、农药等可能因素也被排除了。
最终,这9人被认为患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哈夫病。哈夫是德文“浅潟湖”的意思,指海岸带由沙洲或珊瑚礁围成的局部海水水域。该病最早于1924年在波罗的海海岸的科尼格斯伯格浅潟湖附近发现,在10年间出现了大约1000例。之后在其他国家有零星报道。在美国自1984年首次发现,至今只发现了23例。
哈夫病的特征是患者在吃了煮熟的水产品(鱼类、甲壳类等)后24小时内出现横纹肌溶解症,却没有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其他因素。究竟是什么毒素引起的,这种毒素是生物体自己合成的还是从环境中摄入的,现在都还不清楚。有人猜测可能是一种类似水螅毒素的毒素,但是水螅毒素只有海洋生物中才有,淡水生物没有,而哈夫病患者多数是吃了淡水水产品后发病的。
因为哈夫病的毒素没有鉴定出来,也就无法对食物进行检测,没法知道哪些食物可能引发疾病,哪些是安全的。现在疾控专家的意见也出来了,南京的小龙虾事件确实是这个“哈夫病”,这种病发病的不确定性也许会让人更感到恐怖。但是哈夫病毕竟是一种很偶然发生的极为罕见的疾病,而且往往是一次性的,路易斯安那州那么多人吃了那么长时间的小龙虾,也只暴发过一次让9个人中毒而已。这些人后来都康复了,在当时当地并没有引起恐慌,我们现在也大可不必恐慌。如果因此怕吃小龙虾,其他水产品也能导致哈夫病,难道什么水产品都不吃吗?
天天健康俱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