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 2009-03-13 12:41 来源: 点击: |
2006年1月,《市场报》一篇题为揭开上海长江医院暴利黑幕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春节后的2月上旬,知情者又向媒体爆出该院致人死亡花重金摆平等猛料,引来数万网友激烈指斥。有人感叹:中国民营医院的冬天来了。 中国民营医院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直到2001
2006年1月,《市场报》一篇题为“揭开上海长江医院暴利黑幕”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春节后的2月上旬,知情者又向媒体爆出该院致人死亡花重金摆平等猛料,引来数万网友激烈指斥。有人感叹:中国民营医院的冬天来了。
中国民营医院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直到2001年医疗市场开放,才算真正进入市场。这么快就迎来了寒冬?对中国医疗市场略有了解的人想必都会吃惊。因为中国民营医院草创、发展的这几年,正是公立医疗机构声名狼藉的时候,这些医疗机构扛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招牌,享受种种政策支持,却疯狂逐利,直接导致中国民众对医改信心的丧失,“看病贵看病难”成为老百姓不可承受之痛。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正常的逻辑,对公立医疗机构越来越失望的老百姓,会自然而然把目光转向医疗市场中的新生物———民营医院;按照常情常理,这时候的民营医院如果要在医疗市场中崛起,本来是不太困难的,只要他们与那些公立医院相比,略具价格和服务优势即可。应该说,这种对民营医院的期许一点儿也不高,市场和民意都给了民营医院足够的发展空间。
一些民营医院的所作所为埋葬了人们的美好期许。其实上海长江医院只是国内民营医疗机构的一个缩影,它们有着几乎相同的运作模式:精心包装的各种“专科”、“专家”,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广告轰炸,患者持续不断的经济投入换回的是一包包配方神秘、疗效不明的高价药品……在这样一种运作之下,中国民营医院遭遇了比公立医疗机构更为严重的信任危机,是否一种必然?《市场报》的文章中说,上海居民并不认可上海长江医院,其实各地的民营医院中,又有多少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它们的维系几乎完全依靠广告轰炸吸引外地患者,而就是这一层级的消费者,也多半只是一锤子买卖。
中国的民营医院有没有未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问民营医院的老板们要不要未来。从实践上看似乎是不要的,他们中的一些人逐起利来比公立医院更加疯狂,更加蔑视规则,更加肆无忌惮。最令人困惑的是,他们本来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的,在目前还很不健全的医疗市场里,机制灵活、市场化水平高的民营医院其实只要比口碑欠佳的公立医院做得稍好一些,就会有很多胜出机会。民营医院舍弃光明大道却偏走羊肠小径,也许暂时小有斩获,但哪是着眼未来的架势?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个似乎很老的命题:中国的传统商人为什么很难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中国的传统商人根本缺乏韦伯所说的那种“清教徒”的精神和气质!不少民营医院的创办者最初靠在街头贴小广告、躲避或拉拢执法人员而攒下“第一桶金”,这一创业“经验”结果被他们无限放大和重复了。
中国的一些民营医院让人看不到未来,当然还有另外的因素。中国一些民营医院的虚假医疗广告“地球人都知道”,谁约束过监管过?按《市场报》报道的,上海长江医院弄出了人命,最后却不了了之,这是为什么?
贪婪、短视、缺乏理性,中国民营医院病得不轻,哪里还禁得住外部约束力量的放纵呢?内外两股力量综合发力,使民营医院这样一个好端端的新兴经济体失去了未来。民营医院本来是医疗市场的一种有益补充,从理论上讲它的进入只会引发“鲶鱼效应”,给就医者更多的优化选择,可是理论的龙种,收获的却是现实的跳蚤。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否又要把账算到“市场”的头上?这一切让我们充满困惑!(作者:黄波)
|
|
|
[ 我要说两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