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起,我国12所高校开始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八年制的办学理念是什么?培养目标是什么?在探索中遇到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以八年制为代表的长学制将走向何方?
1 短期内统一到长学制不现实
“八年制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优秀的卫生管理者。我国举办八年制是为了至少20年后医学事业的长足发展,为了中国能迅速融入医学国际化和高速发展的浪潮之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巴德年院士这样评价长学制。
1988年前,我国医学教育学制是二、三、四、五、六、八多学制并存。 “教学学制是十分严肃的事情。与国外和国内其他专业相比,我国医学教育学制较多,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回溯过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几经变迁,始终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张文清坦陈了自己的担忧。
1988年,我国理顺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将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确定为三种基本学制。自2004年起,有12所重点高校开始试办八年制。
据了解,目前世界各国医学教育学制三年到八年不等,其中以六年以上的长学制居多。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医学学制短期内完全统一到单一长学制上并不现实,三年、五年、八年学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三年制主要面向农村、边远地区培养医学专科人才。五年制是医学教育的主体,毕业生主要充实到城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八年制则是“精英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三、五、八”三足鼎立的同时,长学制应该成为我国未来医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卫生部、教育部2002年共同发布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定了“高等医学教育在坚持现行学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长学制教育,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学制”的目标。该纲要的出台,为我国长学制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 试办校年招生不得超过百名
长学制,意味着我国医学教育从追求数量到提高质量的转变。截至2001年,我国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居世界排名第71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医生队伍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1998年第二次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每所综合医院高级职称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68.53%,中、初级职称人员中25%以上仅有中专以下学历。城市综合医院的高级职称人员中有30%是大专及以下学历,中级职称人员中近50%是大专及以下学历。农村医生队伍的素质更低。
医生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但现有医学教育层次结构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历年招生数中,中专生比例都高于本专科生,远远高于研究生。1998年开始试办的七年制,2001年的招生规模仅在5000人左右,累计毕业生约4000名,仅占全国医生队伍的0.19%。
当时设立的七年制旨在培养“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长学制的学时中包括政治思想、军训、劳动课及毕业实习(国外大部分都放在毕业后进行),共占去两年时间。与美国、欧盟国家的医学教育学制相比,我国总体学制偏短,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公共基础教育方面也显得相对薄弱。
目前,全国共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12所高校招收八年制医学专业学生。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各校八年制医学教育招生规模每年不得超过100人。
从2005年开始,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学校已停止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
3 各试各的水
确切地说,现在我国只有北京协和医学院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医学八年制毕业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2001年开始试水八年制,首届毕业生要2009年才能毕业。除北京协和医学院之外,其他10所院校是继北大之后才逐步开设八年制。试办校都在进行着各自的尝试,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尝试颇有代表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协和八年制的改良版 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巴德年认为,协和八年制的优势是在北大(如今改为清华)三年的熏陶,但学生一经考入必须“从一而终”。协和2006年毕业生中有15%左右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只能拿到硕士学位,对苦读八年的学生而言,实在非常可惜。“ 浙大八年制在二年级、四年级时允许其他专业学生考入,同时也有淘汰制。2005年招收的学生至今淘汰了7名,2006年~2007年又淘汰了2名。”
浙大八年制学生的录取十分严格,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笔试采用美国mcat的原版试题,笔试通过者进入面试。
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包括英语口语在内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勃起功能障碍素质及社会活动经历等。医学院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的考官分成3组对学生进行面试。只通过两组的很难被录取,只通过一组的不可能录取。
目前,八年制只在浙大内部招生,去年破例招收了一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因为“院方希望招生能扩大到校外”。现在,医学院在学士学位基础上的二次招生计划每年招10名。每年报名的有30多名,2004年招9名,2005年7名、2006年6名、2007年9名,合计31名。“我们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巴德年透露,现在有两期学生已进入科研阶段,毕业后还要接受系统化的住院医培训,享受与博士后相同的待遇。博士后阶段有导师指导,对于个人发展更为有利,即“用待遇来保证系统化培训的实施”。
北京大学医学部:“1+4+3”培养模式 首先在校内将临床专业学制统一到八年制上,大学通识教育为一年,医学基础教育三年,加上一年实习共四年,后三年重点加强临床培训。
目前,对后三年的安排,各校看法不一,主要的分歧是:作临床培训,还是作科研或者在学校继续打基础。
对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把后三年的重点放在临床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扬解释说,在医学院校内部延长时间打基础,既不符合医学教育规律,也没有国际先例。而用三年时间在学校作科研,也不是培养医生的最主要内容。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要以理念的改变和结合实际的分析训练为主,并不需要占用大块的单独时间。
4 长学制面临的尴尬
“学校对我们八年制学生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以前没有过。”北京大学医学部一位八年制医学生说。
但八年制学生将以怎样的面貌走出校门,走向何方?现在谁也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某高校校长坦言,虽然有多方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能照搬,在摸索之中,也常常遇到问题。
学年分配不明确 举办八年制,首先需要明确八年时间究竟应该如何分配。国际公认较为成功的美国“4+4”的医学教育模式,前4年由综合大学主导完成通识教育,医学院只负责后4年的医学教育。但我国八年制在建立过程中,学年分配与应用并不明确,八年制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完全由学校自己摸索。
“在中国,医学院校不可能用4年的时间去做通识教育。医学教育本身的时间是固定的。多出来的时间做什么?肯定不应该由每个教研室增加教学量。可是这个不明确的话,各学校在探索中会走弯路,会影响为社会培养医生这样一个根本的、简单的目标,造成的结果是医学生成长的过程会更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扬认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科研、临床都差一口气 强调精英教育的八年制培养的是医学领域的将帅之才,但对于学位和临床能力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同看法。
实际上,早在全国试办八年制之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按照美国“4+4”的模式进行医学人才的培养。首先从重点大学招收本科毕业生,学生进入医学院后学习医学基础、临床,进行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各用一年时间。但这种培养模式的结果并不理想。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称,这批学生优秀,有潜质,但基础、临床都不好,感觉“科研、临床都差一口气”。对此,校方也感到很困惑。
对“八年制学生动手能力弱”的批评,巴德年回应说,八年制的重点不在于学生有多么熟练的临床技能,而是他们的潜质、能力、职业道德、责任心、团队精神、组织和领导能力更加突出。“关键不是他们在毕业时能做什么,而是将来能做什么。有人曾比较过5年制本科+3年硕士的学生和八年制学生,前者切阑尾三期很熟练,但我们缺的不是能完成阑尾三期手术的人,而是未来的领军人才。两种学生,头5年没有差距,后10年、15年就看出差距了。”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德炳认为,从短期看,在“5+3”的培养模式下,毕业生临床技能可能暂时超过八年制的学生,但大学基础通识教育却是进入临床以后很难再弥补的,仅仅只限于自己专业的狭隘天地,难有大作为。因此,八年制在大学通识教育上有长远优势。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处处长倪超则提出,医学生在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科研能力要求上应当有统一标准,“八年制学生也必须具备相应的临床技能,不能只谈后劲。”
学生感觉有点亏 在校方面临种种困惑的同时,八年制学生也感到自己读了八年有点“吃亏”。
“拿到博士学位,还要跟5年本科生一样经历住院医师培训。” 长学制内是否要进行住院医师训练,也是医学长学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巴德年认为,医学教育不是“4+4”就结束了,而是一个连续过程,必须继续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但这个培养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来化解学生的后顾之忧。有专家认为,必须明确临床技能训练的时间安排、方式、途径和要求。北大在八年制后三年安排临床培训,也是考虑到与目前卫生行业制定的相应准入年限衔接。这样,八年制学生才不会因为他要和五年制的学生同时起步,从零开始接受毕业后训练而苦恼,八年制才有更好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遭遇法律尴尬 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只有执业医师才有资格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但八年制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尚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有非法行医之嫌。有学者认为,八年制医学生在完成通科轮转后,应允许其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便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得到法律保障。
5 长学制试出的启示
2007年4月~9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对该校1994届~2006届共13届本科(含7年制)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进行了历时近半年的跟踪调查,最后汇集成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方的殷切希望:毕业生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专业理论与技能相比,毕业生在文体活动、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方面稍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面明镜,照出光彩,也照出缺憾。
显然,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医学高等教育绝不能抛弃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不可忽视的是,“教育”二字还有更丰富的意蕴,是对学生整个身心的全面滋养,让学生能够对社会、对世界拥有完整的认知和感受,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职业技能的掌握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更需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通识教育,突出医学人文素养,弘扬以关爱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学制无论如何改革,人文精神的弘扬,人文素养的熏陶,都应是高扬不变的旗帜,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好医生。
“学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王德炳说,北京大学新近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学科发展上具有引领作用,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潜质的人才。在教育理念上,北大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尊重个性,尊重选择”,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这也同样适用于医学人才的培养。” 这种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无疑也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养分和精神滋养提供了可能。
“在北大的两年实在太享受了。”北大医学部02级八年制学生郭晓(化名)说,燕园的人文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息,无比丰富的通选课,让他目不暇接。在北大学习期间,他选修了《中国佛教史》、《红楼梦讲析》,《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脑科学导论》。“同学中还有选修《大学语文》的呢。”至于花100元钱就能在北大聆听李云迪的现场弹奏,参加学校街舞队,组织北京地区街舞大赛的经历,更让他印象深刻。在北大的熏陶,让学生们懂得了现在社会对一个好医生的要求:不只是个技术精湛的“技师”,更应该是个对社会、对世界有着全面感知的“整全的人”。
有人曾说,中国改革面临两个硬骨头:一是医疗,一是教育。医学教育是两者的交集,难度可想而知。只有基于对医学教育本质的正确认识,方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医学教育改革引到正确的路上。
链 接
长学制教育的协和样本
作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八年制高等医学学府——北京协和医学院,挟90年的办学经验,成为我国医学教育长学制改革可资借鉴的最佳样本。
小规模、高层次、高质量是协和医学院90年来不变的坚持。第一届学生仅招3名,毕业2名。1949年以前每年招收新生一般不超过30名,至今每年招收90名。1924年到2003年共毕业医学专业学生1734名, 每年平均毕业人数不到20名。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协和人”,对中国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协和现象”。协和培育出林巧稚、黄家驷、张孝骞、吴阶平、邓家栋、陈志潜、陈敏章、王琇瑛等数百名我国医学专业学科的创始人或先驱,他们撑起了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医学精英教育是‘协和现象’的主要成因。”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助理黄建始教授认为,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培养周期长,成本昂贵,社会期望值高。
就读协和的医学生首先要在综合大学接受广博的基础科学教育。老协和规定,医预科时间是三年,以保证学生在进入医本部学习前,能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外语应用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自办了8年医预科后,协和改从全国13所综合性大学招生。今天的协和新生将在清华大学度过两年半大学时光。
1957年,张孝骞在恢复协和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建议书中写道:“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需要极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桩艰巨复杂的工作。”他一再强调,医学是同其他学科联系最多、最密切的一门科学。在张孝骞上书两年后,协和八年制在1959年恢复招生。当时入学的学生对学医前三年在北大生物系读医预科很不理解,每一届新生入学,校长黄家驷都要和其他校领导亲自去北大,以亲身体会告诉学生,医预科的基础对于一个高级医学人才的成长有多重要。
“早8时从宿舍到学校,12时过后才下课,午餐不超过半个小时,又赶回学校,下午2时开始实验课。虽然规定5时结束,有时却拖得很晚。记得有一次,直到午夜1时作出实验结果才罢手。一般情况下,下午6时晚餐,然后到图书馆自习,晚10时图书馆闭馆,回到宿舍继续学习到12时以后才能休息。” 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介绍了自己作为协和一年级医学生时的作息时间表。
考入协和医学本部后,便开始了医学生的征途。一年半的基础医学学习阶段中,协和特别重视实验课教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维持为11~12。部分实验课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题、设计和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求其在短时间就有新发现或创新。协和对于学生基础理论的考核十分严格。老协和流传的说法是:“一门不及格必须补考,两门不及格要留级,三门不及格就要扫地出门。”协和的及格线不是60分,而是75分。
完成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后,便进入3年零4个月的临床医学学习阶段。“如果我跟其他学校学医的同学说,我们见习的时候一个人跟一个老师,一个科有一个导师,早上5时半轮流起来去给病人抽血,下午要收新病人,问病历、查体、开化验单、写病历、办出院,要换药、拔管,要去手术室,可以争取到消毒铺巾、拉钩缝皮、开腹、穿刺……他们一定会羡慕不已。” 一名在读的协和八年制学生在网络上说出自己的心声。这一阶段,有2/3的讲课时间采用临床示教,学生从见习期起就成为病房医疗梯队成员,强调基本的临床技能训练、正确的临床观察和临床思维方法训练。协和在临床教学阶段还实行“导师制”,由临床医学专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内科大巡诊更是协和临床教学中的一大特色。
医学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终身教育三个阶段。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尤其要注重学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紧密结合。“协和育人模式”的特色之一,还在于医学生毕业后的三年住院医师培训。著名传染病学家王季午是协和医学院1934届毕业生。他认为,协和八年制教育及后来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强调的是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和实践经验。协和学生在八年学习期间,打好了普通理科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实践基础,毕业后的四五年,又接受了严格的临床能力训练,并开始用临床资料对一个医学课题进行观察与研究。在王季午看来,所有这些都是培养高级医务人员的必由之路。
“协和90年的医学精英教育实践证明,医学精英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模式是正确的,是能够成功的,是中国所需要的。”黄建始教授对于协和的育人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