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人《都门杂咏》中有一首竹枝词,绘声绘色地这样描述道:“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这段小诗将那凝霜冻玉般的奶酪,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出来。作为北京风味小吃的奶酪,在历史上,原本属于蒙族的食品,即使后来奶酪进了北京,也只是仅限于元、明、清三朝的宫廷小吃,直到后来才流传到民间。光绪14年,“奶酪魏”第一代传人魏鸿臣有一位在御膳房做事的朋友教会了他这门手艺。后来赢得顾客一片赞誉,人送美名“奶酪魏”。解放前,鲁迅、梁实秋、马连良、谭富英都是奶酪魏的常客。
而这奶酪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要讲,做奶酪是得需花费点工夫。制作奶酪必须以鲜牛奶为主料,首先是把鲜牛奶煮开,晾凉,加入白糖,经过细罗过滤,再对入适量的江米酒,搅匀后盛在碗里,分层码进木桶后,给宫里吃的奶酪则是用松木桶,这样做出的奶酪有股松木的清香味儿,桶底加火烘烤,名曰“烤酪”,等到凝固后撤火,再晾凉、冰镇。这样,奶酪便就做成了。您看,吃奶酪吃的是不是工夫钱么?
奶酪铺的奶酪,若是当天卖不完有得剩,绝对不能留到第二天再卖,因为彼时没有冷冻柜,奶酪要是隔夜,不但酪泻了,而且味儿也馊了。因此当天卖不完的酪,当天晚上就要把它烤炼成酪干来卖,烤出来的酪干形状颜色,就像核桃粘,论斤论两来卖。酪干因为是浓缩的奶酪,既压秤又不出数,看起来价钱相当贵,一个铺子一天也出不了一两斤酪干。有专买酪干的主顾,大半都是让酪铺装行匣带到外地去送亲戚朋友,要是自己买回去当零食吃,顶多也不过买上三四两,否则吃不了搁上一个礼拜,大概就全融化了。一般酪铺的酪干不是不经搁吗?可是人家丰盛公真有一手,他家烤出的酪干,愣是带到南京、上海搁上个把月,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绝对不粘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