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 2009-03-13 13:12 来源: 点击: |
在我国的传统药店中,药品的占比一般是70%~80%,因此被叫做药店。笔者曾经撰文预测,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和国家对医保定点药店的严控,医保卡在社区卫生机构的放开使用,导致药店销售的品类中,药品的比例会逐步减少,而且减少的幅度和速度还可能会提高。
在我国的传统药店中,药品的占比一般是70%~80%,因此被叫做“药店”。笔者曾经撰文预测,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和国家对医保定点药店的严控,医保卡在社区卫生机构的放开使用,导致药店销售的品类中,药品的比例会逐步减少,而且减少的幅度和速度还可能会提高。再者,金融危机对各行各业的冲击也不容小觑,零售药店将迎来销售的冬季。与此相反,非药品的比例必须坚定不移地提升。这里说的非药品包括保健品、药妆品、日化品、日用品、医疗器械、食品等。 笔者认为,这些非药品都是药店过冬必须准备的“粮食”。
经营思路须转变,把药店作为零售场所
因为医改政策是药店不能左右的,只能适应和调整自己的策略。其次是我们太把药店当成药店了。在日本,除了处方药调配药店外,所有的药店药品销售比例都在50%以下。我们应该转换思路,学学日本药店,不妨把药店看成一个消费者可以得到方便和低价的零售场所,既然你是零售场所,原则上是什么都可以卖的,这样你就不会囿于药店主要卖药的框框了,彻底放弃医药为主的理解,是走出重围的第一步。
建立非药品采购体系,快速引入非药品
药店要调整,把过冬的“粮食”引进来,关键是要成体系。应该根据自己的商圈和药店的定位,专门研究非药品销售规律,然后按照定位,围绕体现定位的主题和商圈需求展开采购,比如老年人去药店可能围绕保健品、健康型食品为主;白领写字楼旁的药店,可以非药品中的药妆和时尚用品为主。不能随便引进几个非药品类,否则你会发现,非药品的销售贡献不大,且动销较难。而且采购时应该把促销资源一同采购过来。
市场部企划非药品销售专题方案
过冬的产品引进了,还得按照品类管理的要求,开展系列关联陈列活动,尤其是要采购足够的某个品类,然后集中陈列摆放;店面POP传播活动;系统推广传播活动;持续一段时间的门店促销活动;会员产品知识介绍活动;以及在自己药店的报刊内进行宣传广告活动。要让你的有特色的非药品人尽皆知,尤其是解决产品首次和消费者见面、接触的问题。显然,这需要药店市场部精心调研策划。
很多连锁药店根本没有市场部,这样引进的非药品较难实现销售。一般来说,这样的活动最少要持续半年,你的非药品品类才能真正成为过冬的粮食,销量会慢慢增加。
教会店员如何卖,激励店员卖非药品
笔者曾拜访过一家连锁药店,其当中一个很大的门店空间利用率很低,销售额上不去。笔者问:“为什么不引进更多的品类,提高坪效呢?”店长说:“不敢,我们引进来尝试过,卖不掉得自己承担损失。”
这位店长的话实际上说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非药品销售知识的系统、专业的培训。药品销售须有药师,可是你有营养师吗?有器械师吗?有包皮过长化妆师吗?厂家赞助你药品知识培训,谁来赞助你培训店员非药品品类的产品知识、销售知识呢?保健品、化妆品协销的有效利器——仪器监测有没有配备呢?你的员工会不会使用?
第二个问题是考核激励机制,如果你还没教会店员卖非药品品类就考核他们,是不公平的,应该建立培训机制与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平严格的考核机制,鼓励店员卖非药品。笔者认为,应该把非药品纳入高毛利主推产品品类来管理,以促使非药品快速上量,形成消费者的购买习惯。
循序渐进,按照品类逐步增加
非药品的品类是非常多的,你不可能一下子都采购进来。可以通过详细周密的调研,参照药店定位的优先程度,排个顺序,一段时间引进一个非药品品类,然后全员上下营销这个品类,等稳定销售后,再引进另外一个非药品。要确保引进就能动销,引进就能成功,达到把非药品品类占比提升到50%以上的目标。笔者认为,商超店中店的非药品占比更应该提高到70%以上。
编后
药店搞多元化经营,非药品的占比应占多少合适?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得视药店定位、所处商圈等因素而定。不过,眼下药店正经历一场严冬的洗礼,上文中的观点可供参考。
|
|
|
[ 我要说两句 ]
|
|
----------------------------------
------------ |
|
|
|
|